查看原文
其他

再聊聊元宇宙和 Web3

刘言飞语 刘言飞语 2022-07-01


0

说一些观察思考,都是非常个人的,基于所谓古典视角、经验主义的。不代表普遍观点,更不代表是否正确。元宇宙和 Web3 很容易陷入信仰之争,这种争论意义不大。



1

区块链会是促进这个元宇宙形成的关键。像 Fred Ehrsam 在 2017 年就提到(那篇文章传得很火),区块链成为元宇宙的支柱,这个逻辑上没错,但前提依然是:1 有更多的人选择在虚拟世界生活、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资源 2 算力达标,技术成熟。


第一点来说,Shaan Puri 提到的理念是,过去在物理世界花的时间,被电视削弱到了 85%,被电脑削弱到了 70%,被手机削弱到了 50%,于是可证,未来会越来越少,因此人都住在数字世界里。这个也太缺乏论证了,逻辑滑坡。


互联网技术再怎么发展,也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信息的问题。信息可以是文字、声音和图像,抽象说就是视听。VR 是体验更好的视听,但也仍是视听,和少部分的运动(万向行走设备都发展了很多年了,还是没有民用)。色声香味触法里,只能解决色(目前的刷新率玩久了还是会晕)和声的问题,其它的还十分遥远。美团外卖和滴滴打车只有 APP 没有任何价值。技术再怎么发展,也解决不了吃饭问题粮食问题,解决不了性生活的问题。


推特上就有人吐槽过,原帖找不到了,大意是:我知道 Web3.0 很棒,可是你试过性生活吗?道理相同。



2

至于算力的问题,我不是专家,但也知道区块链的很多底层技术运作起来消耗巨大。那种体验极佳到头号玩家水平的渲染(且是多人实时同步的),是不可想象的。感兴趣的可以听下重轻老师在机核的那期播客《元宇宙批评》,作为游戏爱好者,说出了很多心里话:凭什么游戏从业者脚踏实地探索这么多年的东西,被你们拿来骗钱,而且打着能降维打击游戏的旗号?


(黑客帝国4,口碑有点扑街。)



3

不过元宇宙迟早是会到来的,如果我们把它定位为「更沉浸的数字化体验」,而不是极端的「全人类都生活在元宇宙里」的话。毕竟肉眼可见的是 VR 设备变得越来越亲民,半条命和节奏光剑变得耐玩,设备变得更轻。VR 设备是 PS 和 Xbox 的强力竞争对手。


只不过真要达到完全沉浸式的体验,我自己是很悲观的,脑神经领域对科学家来说还是一团迷雾。真的做到脑机接口,并且人活在黑客帝国里,在座的各位有生之年够呛能看到。



不过如果你是技术乐观派,那你应该 all in 马斯克的 Neuralink。别的脑神经研究团队未必不比他聪明,关键是,他有钞能力啊。



4

Fred 和 Matt 说,crypto 就是 metaverse。随着人们在数字世界待得越多,在这里面就会花更多钱。中心化的产权系统里,确实 zf 和大厂都可以剥夺产权。我就亲眼看到很多在知乎的创作者朋友,辛苦经营的账号,被突然封杀,市场里评价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资产就瞬间清零。这在区块链为基础的平台上不会发生。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这成为抵抗大厂垄断以及隐私权的手段。


如果说确权是比特世界比原子世界对产权更有效的保障,这点我是认的。只是前提仍然是要元宇宙出现,大家花更多的时间在虚拟世界里。可是抖音都已经增长放缓了,我想象不到有什么新技术能替代原子时间,继续突破对屏幕的使用时长。


于是 Web3 的故事就出现了。



5

Web 3 比元宇宙要着急,因为肉眼可见可以套利,于是就更容易火了。Web3 讲述的就是数字产权的确权和高效的交易,以及利用区块链的协议(比如使用者要给作者付费),能够让世界变成创作者很幸福的美好人间。


逻辑似乎没错。但我最纳闷的在于,创作者现在过得就特别差吗?何同学的内容都能影响上市公司股价了,谐星聊天会也接到商单了,都在变得更好啊。产品的价值源于新旧体验差,而确权对于创作者来说,肯定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需求。不是有了区块链,创作者就能突然牛逼的。


就现在的各个平台的生态来说,怎么促进创作者的良好创作,这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只解决「确权」就可以了。创作者有没有好的创作工具?能不能快速匹配到合适的关注者?能不能受到正向反馈?可不可以有自己的私域话语空间?这些都是要解决的课题,确权和能收费,反而是既次要,又没那么难的。



看看知乎如今的创作者中心有多复杂。这些体验,是仅有确权就能自然发生的吗?仍然还是需要一个中心化的组织去完成。


你可能会问,那你刚刚说的,知乎大 V 被删号这怎么说?我同意这是个问题。大平台需要有社会舆论监督,需要有监管,需要有跟创作者明确的协议,甚至让渡一部分数据自主权给创作者,都是趋势。这个趋势是基于具体问题和具体解法的,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必须 Web 3,平台的运营和组织依然更加重要。就像你研发出了迫击炮,不代表就到处放炮就是合理,有的场景合适用手枪,有的适合用手榴弹。



6

另外 Web3 讲述的故事是,区块链能带来平等,人人都是创作者。我历经知乎、公众号、B 站和小宇宙等平台,对是否存在这么多有价值的内容值得传播和收费就是存疑的。上次跟 kyth 聊到,他也感慨,其实播客发展了这么多年,还是总觉得缺少好的内容(播客最独特的那些东西应该被放大)。普通人的生活,真的很值得被看到吗?从社会现实来说,话筒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微博知乎和公众号也是如此,这是因,不是果。


2021 年的一篇关于短视频的报告说:「创作者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头腰尾部账号(按粉丝规模划分)不仅比例差异显著,而且结构趋于稳定。从统计的短视频账号流量分布来看,头部账号的流量优势明显,单条短视频播放量达10万以上条数仅占统计总条数的5%,却集中超过80%的流量。」这种情况在 B 站、知乎、小红书都是如此。流量的基尼指数都居高不下。


不是说有了新技术,普通人就能被发现了。快手抖音的确让一些人被发现了,但大多数人依然是沉默的 0 赞 0 关注 0 评论。互联网的未来就是创作者世界?不敢苟同。


创作者的门槛降低不是靠区块链的,而是靠好的工具。一台手机、低资费的 4G 网络和一个好用的视频剪辑软件,就能让有才华的农村人成为明星。而不是靠确权。



7

作为内容创作者,我深知有人偷换了确权这个概念,把确权说得天一样大。而现在的确权,只能明确所有权,没办法限定使用权。除非在互联网底层协议里写死,你买的头像别人用的时候,自动销毁,这是天方夜谭。


所以结果是,你写了一篇文章,别人体面的会申请转发,不体面的就直接洗稿了。洗稿是完全无法用现有任何技术去解决的,AI 可能可以辅助,但经常解决不了问题。看微信公众号出现洗稿纠纷,都还是靠网友评议来决策。


你画了一头河马很可爱,对方改一改变成海象,你怎么确权?你写了一段嘻哈节奏的旋律,对方改一改变成慢节奏情歌,你怎么确权?


(微信公众号的洗稿合议)



8

当然,确权里是能看到 NFT(收藏品)的价值的。收藏品的价值,是源于「共识」的,即大家是不是都认为这个牛逼。而区块链只是提高了确权和交易的效率而已。


就像 SandBox 这样的 NFT 产品,在 Web 1.0 就有类似的玩法了。Million Dollar Homepage 就是这种东西,100 万像素的广告位,以 10×10 像素为基本单位销售。Alex Tew 在 2005 年中仅花了 50 欧元注册域名,2006 年初就真的赚到了一百万美元。(提一嘴,他现在做的产品是 Calm,最知名的冥想应用之一。)Alex Tew 证明了只要他自己是个有信用的人,那他也完全可以在 16 年后履行诺言、确保这些人的产权。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仍在运营的这个网站:http://www.milliondollarhomepage.com/)


数字的内容本来就是免费的,这也是驱动信息时代发展的牵动要素。不过既然找到了方法让数字内容变成可以确权的,那出现了这样的 NFT 产品,也可以乐见其成。这是跟买奢侈品,买艺术品一样的逻辑,跟创作者经济没什么太大关系了。


我自己最近花了一点钱体验过,买了一些好玩的头像,比如那个「老干部猩猩活动中心」。很多人会把 NFT 当成投资去做,我建议是如果你像我一样不是「圈里的」,还是谨慎为好。NFT 的投资市场是完全另一种游戏,头部玩家靠信息不对称割韭菜,你除非有足够的耐心和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不然可能就是去凑个热闹。


对我而言,我就是把它当成娱乐消费了,不是投资。这样心态就好了很多。



9

坊间逐渐有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回潮,也就是技术至上论。认为如今的一切都是技术所致,未来的一切也都是技术为王。这种理论使用的都是归纳法:蒸汽技术带来了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带来了信息革命,互联网技术和手机带来了移动互联网革命。于是,区块链就能带来另一个新的革命。这也是莫名其妙的逻辑滑坡。


从另一个视角看,历史上从来都是需求牵引着技术发展,没有技术先被发展出来,然后到处传道和感化大家使用的。比如火箭技术,冷战军备竞赛时发展迅速,冷战结束,动力锐减;比如早期的人工智能,几十年一直发展缓慢,随着搜索引擎的出现,以及个性化推荐的需要,这几年有长足进步。VR 技术早期被成人影片牵引,区块链技术早期被虚拟货币牵引。都是先场景后技术,或者技术出现的时候,遇到了合适的场景。


我对元宇宙和 Web 3 最大的疑问在于,没有看到谁能把一个场景讲得特别清楚的。历史上任何好的技术,都是落于用户需求的。哪怕区块链,大部分人也不需要知道它有多牛逼,不需要知道 Public 和 Private 的区别、哈希算法和自我验证的细节,只需要知道「买了一个币,明年可能会涨三倍」或者「用这个交易,zf 是不可能追查到你的」。买币能成立,因为它有场景。


而提到元宇宙和 Web 3 ,往往故事的开始都是说「区块链就是改变人类的技术,是未来世界的基础」这种没意义的话,接下来反复强调几个关键词「去中心化」「确权」「新的理想世界」,车轱辘地说。


不少信仰者都爱说那个说烂了的话「汽车出现之前,用户会认为需要的是更快的马」,作为一个心理安慰很好地化解了大家对用户场景的质疑。但问题是,你别管用户需要的是马还是汽车,用户需要的就是快,这点无需质疑。元宇宙、区块链相关的技术,真的能让用户觉得更好吗?我没看到任何有价值的描述。


过去十年的每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都能清晰有效地描述出好的需求和场景。看似很摧枯拉朽的「技术驱动的产品」,背后都还是创造了用户价值。抖音就是好玩,就是能碾压其它线下活动。外卖就是方便,拼多多就是便宜,无一例外。经常被拿来试图证伪的是 toB 的产品,似乎不好描述场景,但看看这些年讲不清楚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的 SaaS 公司,活下来的有几家。


任何技术没有落地的产品,就没办法立足。比特币能经久不衰,因为它压根就是金融工具。我们需要这么多金融工具吗?Discord 很厉害,因为让沟通的组织形式可以更灵活多样,效率爆表;相对的,DAO 最近火得一塌糊涂,但是除了空气币和 discord 频道、几个公众号和微信群,还有什么「真东西」吗?


另外一个个人观察也佐证了我的感受:很多元宇宙和 Web 3 的追随者,都是投资人、币圈玩家和年轻产品经理。很不喜欢这两个概念的,是游戏从业者、程序员和早期互联网创业者。除了屁股决定脑袋、利益相关,其它的个中含义就不展开说。



10

元宇宙支持者一般喜欢说的自由和对社会的正向改造。


我们退一万步说,马上就出现技术大爆炸,很多场景都可落地实现了,区块链不用耗电了,耗原力了;VR 技术可以直接扎太阳穴了。那在数字世界里过去中心化的生活就真的是好的吗?


这种乌托邦已经很接近无政府主义了,这种极端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能带来什么,确实众说纷纭,但大概率不会有好的结果。没有一个暴力系统为集体服务,清楚不好的因素,结果就是坏人更赚便宜。这方面我肯定不算专业,我只知道,由「现在大厂在剥削我们的数据所有权和隐私权」直接推导出「去中心化的数字世界一定是好的」,是逻辑滑坡了。具体问题还是得具体解决。


再退一万步说,乌托邦真的是好的,去中心化世界里,人人都可以享受幸福自由。但是,现在元宇宙和 Web 3 的支持者们所做的那些事情,真的就可以建成乌托邦吗?


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在所谓新世界里抢地盘,他们在拉更多的信徒,快速套利。更致命的是,目前就是精英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我看过很好笑的一句话是:未来在区块链上,人人都可以用代码定义自己的 token,可以用代码来书写自己理想的协议等等。这个门槛不就明摆着是过滤掉了大多数人吗?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哪种所谓的去中心化区块链协议,倡导的所谓民主,最后还是要落到几个肉身人类上。这几个人,不管是用人大代表,还是用一人一票形式投出,必定是精英阶层,他们决定了所有的游戏规则。


Twitter 的创始人 Jack 说,你们并不拥有 Web3。是 VC 和他们的 LP(出资合伙人)才拥有。最终还是会成为中心化的实体。



后来他还被 Web3 的领袖人物 Marc 拉黑了。这事儿也挺不 Web3 的。


还是那句老话,只要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不改变,那用什么形式根本不重要。是物理人还是数字人根本不重要。是法币还是代币也根本不重要。就像网游里面,通货膨胀处理得极出色的梦幻西游,也是主要靠中央机构,而不是玩家们自发民主的自组织形式。


1827 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金属钾从融熔的氯化铝盐中还原出了单质铝后,欧洲贵族都用铝制餐具来炫富。


在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里,首都川陀的老百姓都过上了物质极大丰富的生活,整个星球都被金属建筑物笼罩,层层叠叠住了几百亿人。但是,但是,皇宫所在的方圆十里,有着草坪和土壤,还有水源。皇族依然享受着巨大的奢侈,这个奢侈看似是我们现在日常俯首可拾的,但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每个人看不到天空的世界里,皇族要这样的特权。


(皇宫大门可以看到天空。《基地》美剧第一集。)


再体会下这张照片:



未来 metaverse 如果真成现实,享受物理世界就是一种新的奢侈。穷人不允许摘下 VR 眼镜,因为摘一会儿可能就掉代币掉积分;精英和贵族则可以享受农庄里的风吹麦浪、雨后的清爽和歌手的现场演唱。我反复想了想,这几乎是一定的。(看看不同类型 APP 的使用时长,这甚至似乎已经在发生了?)


或者,再看看如今 Web3 的支持者,是真的「利他主义」为了广大地球同胞在思考问题,还是喊着「赶快来吧,我赚大钱了」「哈佛耶鲁的顶尖大脑都在了」号召大家都加入呢?



11

我们再退一万步说,Web3 的未来是理想的。那也可以看看目前 Web3 的骨感现实。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参考 Moxie Marlinspike 的这篇知名的文章:《My first impressions of web3》。


文章论述的重点,结合我自己的体验,简单总结如下。如果你在 OpenSea 买过东西,应该很容易理解。


1) 用户是不想运行自己的服务器的。比如最初的互联网就是去中心化的(每个人可以搭建自己的邮箱服务),但是大部分用户是懒得研究不会去搭的,甚至 nerd (生活大爆炸里那种理工男)也不会想搭。结果就是中心化的平台得到青睐,出现了一些巨头公司的产品(Gmail、163)。


2) 协议的运行速度要远远慢于平台。未来 Gmail 、WhatsApp 等等也肯定不会上链。聊天工具和在线协作,如果上链,就没法用了。另外更核心的是:行业里的生态系统是在快速发展的(随着敏捷迭代的方法),去中心化可能跟不上。


3) 现在的 Web3 领域里,大家都在热情讨论去中心化、分布式信任等等,却缺乏了对 client/server interface 的关注。也就是协议自己是无法提供功能的,应用层出现的这些平台在提供功能。比如,MetaMask 只是一层皮,它调用的是 Infura,Infura 再与区块链交互。而 MetaMask 是最热门的钱包应用,就意味着许许多多 Web3 用户把数据和隐私交给了这两家公司。用户以为自己是用区块链,但数据已经全部流过了这些应用层的产品。


4) 比如 NFT 作为数字艺术品,其实并没有把图像真实存在链上,不然太昂贵了。所以他们存的只是一个 URL,URL 指向一个 Apache 搭建的服务器。如果服务器里的数据被篡改,那 NFT 就被改了。Moxie 做了一个实验,根据不同的 ip 显示不同的图像,结果在 OpenSea、Rarible 和钱包里,看到的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图像(如图)。后来这个 NFT 就被 OpenSea 下架了。



5)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如果 NFT 被 OpenSea 下架了,钱包里的 NFT 也会消失!因为钱包也并不是查看区块链的内容,只是查看 OpenSea API 里的内容。这么看,本质上,你的东西是存在 OpenSea 的。


6) 现在的淘金热,看似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实际上未来可能更糟糕。人们纷纷把自己的借记卡登记在这些中心化平台,用代币来交易,结果就是让 Web3 实现了 Web2 无法实现的交易快捷。最后,可能会变成更糟糕的 Web2(隐私更少的)。


7) Moxie 最后强调:我们应该接受一个前提,即用户不会自己设计分布式的信任系统,而不需要任何分布式的基础设施。我们应该减少建构软件的成本,以前 50 个人还不会被称为小团队呢。现在我们应该先努力让软件的创造变得简单,而不是更难。


如果你没用过 OpenSea 和钱包,那我这里有太长不看版本:


你可以把区块链想象成一个完美的隐私存储机制,能够很好地记录信息、交换信息同时却不泄露任何你的隐私。比如你有 3000 块钱,区块链技术可以证明你有 3000 块钱,而不需要你真的拿出它们;同时你要买一件东西,交易记录会公开到整个区块链上,无比安全。NFT 讲的是:你是艺术家,你创造了一个好的作品,你想要卖,如果在区块链上卖,整个区块链都无法篡改你的版权,这会被永久记录。


但是,现状是,没有用户是自己在电脑上搭服务器,做基础设施的。举个例子,绝大部分人连全节点钱包都没有,都是只存在网上的钱包里的,代理平台来处理。这跟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没啥区别。另外,Moxie 发现的,就是 NFT 也不是直接存在区块链的,而是他们单独存了一份具体资料,区块链上只是个简单的网址。你拥有的,只是一个叫「助记词」的东西,也就是原始密码(估计大多数人都是抄在纸质笔记本上的吧)。


所以真实情况其实是这样的:



这些应用层的公司,都有物理实体的团队,是估值很高的科技创业公司,纷纷在融资上市。结果就是,如 Moxie 所说,它们变成新的 Facebook 和 Google。


只有一种可能性能避免这种情况:计算性能远超我们想象,以至于数据在底层传输成本忽略不计;同时,有大量开源的基础设施可以让每个人都方便地使用它们(比如手机内嵌)。这个未来我是不大相信的。Moxie 也说了,现在行业的发展是经验积累长期迭代的,而体验好的产品永远还是人设计的,让每个用户去中心化地参与协议,不大现实。


最后分享一个悲惨的个人经历。与其说 Web3 对我不友好,不如说只有技术,没有体验的产品,是不可能持续积累用户的。





12

少楠推荐了我 Tim O'Reilly 写的一篇关于 Web3 的文章《Why it’s too early to get excited about Web3》。他是 Web 2.0 的提出者,创办了 O’Reilly Media。他在文章里提到了几个核心观点,也摘录在这,就不做多余解说了。


  • 历史上一直在发生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循环。微软围绕 OS 制造中心化,后来被互联网打破,而如今谷歌和亚马逊又在重新建立垄断。

  • 投资人热衷投资,是因为这些行为可以变得富有,不代表其有实际价值。比如,很显然,NFT 的收益被一小撮人攫取走了。又或者,现在交易所赚了很多钱,但本质上交易的是高估的投资性资产。

  • 加密的新技术,在纯数字领域可以很好地运转,比如游戏行业(VR)、数字艺术品和体育赛事。但是在跟物理世界结合时会出问题,很多运营工作需要传统的有限公司来完成。


  • 存在两种泡沫,一种是郁金香热,泡沫破裂就破裂了,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 另一种泡沫,可以带来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一次工业革命-公路运河;第二次-铁路港口和邮政;第三次-电力供水和配电;石油时代-州际公路、机场、酒店和汽车旅馆;信息时代-芯片厂、电信系统、数据中心。

  • 举个例子,现在马斯克利用特斯拉的高估值(市值是1500年的利润)能够投入更多充电网络、电池和汽车的研究;贝佐斯也在做更多电商的基建。他们还同时在做商业航天的基建。

  • 现在的 Web3,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技术在发挥作用吗(成为 mousetrap)?


  • Web 2.0 之后的观察:

    • 幸存下来的公司都很赚钱。

    • 都不需要募集巨额资金。持续靠融资的公司,本质是金融工具。

    • 活跃用户增长都很快。

    • 他们都有基于数据、基础设施和差异化服务的独特、大量、可持续的资产

    • 并不一定都是后起之秀。比如微软和苹果就穿越了时代。

  • 互联网泡沫破裂时,谷歌地图还没出现,iPhone 和安卓也没有,Twitter 和 FB 更不用说。

  • Web3 也是如此。我们要期待那些还没创造出来的很多东西,而不是关注能不能快速致富而已。我们要关注信任、身份和去中心化金融的问题。最应该关注的,是 crypto (加密货币)和现实世界的交互关系。




13

我其实挺理解目前对元宇宙和 Web3 的这种热忱。显然环境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的新要素很多年没有出现,有了新的概念,哪怕是跟「颠覆」沾点儿边儿,也得看一看。


最后说一些我的建议吧。为了防止被说爹味,我声明下这就是我自己给自己的建议,也确实是我研究了一段时间 Web3 和元宇宙之后自己的阶段性结论。我自己是这么做的,当然不保证正确。


  • 关于投资。如果是想要趁风口进去投机赚一把的话,要分清锄头在自己手上还是别人手上。搞投资最重要的是信息对不对称,Web3 的资产不确定性又很高,没有比较得手的信息来源,就少碰为妙。另外投资需谨慎,千万保护好账号,Web3 可没有谁能帮你追回损失,有时候就是地址填错就全完了,「助记词」也都在物理世界保管好。


  • 关于底层技术。比如密码学、区块链的这些底层数据层或者协议层的技术细节,其实完全可以不用懂。不懂编译语言,不懂机器学习,不懂 js 框架,在之前也不耽误我们研究和做出好的互联网产品。


  • 关于 Web3 和元宇宙的新进展,保持信息敏感度。这两个概念虚头巴脑的东西多,但里面还是有很多踏实做事的项目。分辨哪个进展是需要研究和关注的,有个很简单的标准:有多少用户。不是推特上有多少人讨论、拿到了多少融资、讲了多牛逼的故事。就看是不是真的应用了,而且用户暴涨就好了。尽量区分出上升期还是膨胀期。






  • 在真正的新技术要素(比如计算成本几乎归零,or 脑机接口成熟)还没到来之前,做这么多准备是没啥意义的。就像你如果 20 年前就投身无人驾驶领域,那这 20 年除了讲概念,不会有任何输入。现在的无人驾驶领域,反而会招募更多出行行业和机器学习行业的专家。所以耐点儿心,先做自己可控的事情。




  • 在很多垂直领域,大厂其实留下了许多空间。少楠这么古典的 flomo 也可以吸引很多付费用户,小宇宙也能从喜马拉雅和网易云音乐的夹缝中越做越大。更不用说其它传统行业一些待改造的东西。贝壳在解决的房产问题,社区团购和新零售在解决的买菜问题,多抓鱼在解决的二手书问题,三顿半在解决的方便喝咖啡的问题,拼多多在解决的农产品问题。


  • 坚信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用户价值才是唯一能走得通的路不管未来技术怎么发展,像 iPhone 一样优雅的用户界面(interface)一定存在且是产品经理来创造的。可以耐心一点,等待下个周期的到来。Paul Graham 最近讲过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最好的注解。大意是,现在的很多专家在做当年很多黑客在做的事情,就是比较轻松地解决困难的事情,却错失了发明 GUI(图形用户界面,电脑系统和手机系统的基础)和 Dropbox。他们关注的是技术,但用户体验才能让用户指数级增长。



产品经理们,世界很需要你们啊。




就说这么多。希望有启发。





参考:

VR is a Killer App for Blockchains:

https://fehrsam.xyz/blog/vr-is-a-killer-app-for-blockchains


Why it’s too early to get excited about Web3:

https://www.oreilly.com/radar/why-its-too-early-to-get-excited-about-web3/


My first impressions of web3:

https://moxie.org/2022/01/07/web3-first-impressions.html


机核网播客: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1acdca4e9405d9d1565d7e3?s=eyJ1IjogIjVlNzM1Y2I4YTJmMmU1MDNjZWJkNTU2NCJ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